索引号: 000014348/2018-01070 文种: 意见
发布机构: 天祝县农牧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5-03 成文日期: 2018-03-21
信息名称: 天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

天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汪洋副总理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精神,加大全县产业扶贫力度,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天祝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富民产业培育力度,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坚持发展以高原绿色有机蔬菜、设施果蔬菌、马铃薯、中药材、优质青稞、优质牧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牛羊养殖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61.77万亩,牲畜饲养量达到187.89万头只(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面积达到4.59万亩,养殖牛养量达到4.58万头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收成效进一步显现。
  2.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按照“扶强、扶优、扶大”原则,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76个,较2012年增长776个,成员总数达到4985人,带动贫困户发展11872人。积极培育壮大雪峰源、天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引领带动贫困户能力持续增强。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0.5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2.6%,农村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逐年扩大。
  3.努力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促进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连续制定下发了《天祝县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整改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富民产业培育和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工作的通知》,力争彻底消除全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壳村”,达到贫困村退出验收标准。积极争取整合涉农资金,为75个贫困村注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补助资金2370万元,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截止目前,全县75个贫困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
  4.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以特色产业为主,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不断为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林电子商务等现代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家,形成了以天润、三洋盛等公司为龙头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以雪峰源、绿龙等公司为龙头的蔬菜产业链,以天禾等企业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产业链。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了“介实”、“乌峭岭”“天祝白牦牛”等多个特色品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水、电、路、渠和仓储设施、冷链物流等设施配套不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加之我县干旱、冰雹、洪涝和冰雪冻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效益发挥。
  2.农业投入欠缺,发展后劲不足。我县农牧民群众自身积累少、经济实力弱,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全县80%以上耕地为山旱地,由于连年干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严重,水利设施欠账多、主导产业发展乏力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广种薄收,效益不高,群众增收困难,成为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瓶颈因素。
  3.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供销、种养加的产业链条和“公司十农户十基地”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农业整体效益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运行不规范,综合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有限,农民经营意识薄弱,增收渠道狭窄。
  4.市场信息不畅,营销体系不完善。我县没有产地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活跃的流通中介组织,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产后服务不到位,农户的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无法接轨,生产经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形成市场促流通、流通促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中药材、藜麦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并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确保到2020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原则。紧盯到2020年全县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目标,围绕省上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考核指标,精准谋划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社会动员宣传,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凝聚合力,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2.坚持受益精准原则。突出扶贫效应,始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制定差别化扶贫政策,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努力解决好制约贫困人口致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
  3.坚持市场引领原则。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客观分析资源承载能力和市场发展空间,以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扶持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科学客观分析产业现状,找准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5.坚持科技支撑原则。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坚持农民自主原则。通过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引导作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拓宽扶贫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引导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7.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1.到2018年,全县贫困户种植特色农业总面积达到10.45万亩(高原绿色有机蔬菜2.85万亩,马铃薯2.1万亩,优质青稞2.03万亩、中药材1.74万亩、藜麦0.78万亩、优质油菜0.95万亩);改造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5个,新建白牦牛育肥示范点8处,改扩建白牦牛育种试验场1处。
  2.到2020年,全县贫困户种植特色农业总面积达到11.64万亩(高原绿色有机蔬菜2.86万亩,马铃薯2万亩,优质青稞2.26万亩、中药材2.19万亩、藜麦1.23万亩、优质油菜1.1万亩);改造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5个,新建白牦牛育肥示范点1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0000元以上,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三、攻坚举措
  紧扣“一心一川两翼”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结构。加大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构建以金强川区为中心的高原绿色有机蔬菜和设施果蔬菌产业带,以松山镇为中心的肉毛兼用羊、白牦牛养殖和藜麦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带,以莫科片、哈溪片、夏玛片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以全县二阴及浅山半干旱山区重点的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产业带。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措施,建基地、扩规模、引科技、壮龙头,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确保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农牧民能增收。
  (一)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
  1.中药材产业。以大宗急需、道地、主产中药材和健康食品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兼顾濒危、稀缺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扩大优势中药材乌药、羌活等特色品种的种植规模,大力推广精细耕作技术,对现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其生产技术实施现代化技术改造,用GAP规范标准组织中药材生产,全面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到2020年,全县贫困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9万亩。
  专栏1  中药材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对种植中药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种子、种苗及生产资料补助,扶持发展全县中药材产业,亩均补助200元,到2020年累计补助5.77万亩,其中:2018年1.74万亩,2019年1.84万亩,2020年2.19万亩。
  2.马铃薯产业。全力实施以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推广为主的旱作农业项目,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着力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全县贫困户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加大反季节销售储藏窖建设力度,提升优质马铃薯储藏和反季节投放市场的能力,增加农户收入。培育发展和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加大马铃薯的深度开发,推动马铃薯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专栏2  马铃薯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对种植马铃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地膜、化肥、种薯的补助,扶持发展马铃薯产业,亩均补助200元,到2020年累计补助6.2万亩,其中:2018年2.1万亩,2019年2.1万亩,2020年2万亩。
  3.藜麦产业。以创建藜麦品牌为基础,推进藜麦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为目标,大力开拓市场,引导藜麦食品消费,加快培育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新产业。到2020年,以松山镇、打柴沟镇、朵什镇、西大滩镇、哈溪镇、大红沟乡、东大滩乡为重点,贫困户藜麦种植面积达到1.23万亩。积极扶持发展以藜麦生产、加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藜麦产业链条。
  专栏3  藜麦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藜麦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对种植藜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种子、配方肥、地膜等补助,扶持发展藜麦种植产业,亩均补助400元,到2020年累计补助2.86万亩,其中:2018年0.78万亩,2019年0.85万亩,2020年1.23万亩。
  4.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机遇,进一步扩大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规模,以华藏寺、打柴沟、石门、抓喜秀龙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哈溪、松山、天堂等周边乡镇,建成以蒜苗、荷兰豆、西兰花、西葫芦、娃娃菜、莴笋等为主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全力提升产品品质。到2020年,全县贫困户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6万亩。
  专栏4  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对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种子、种苗及生产资料补助,扶持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亩均补助200元,到2020年累计补助8.57万亩,其中:2018年补助 2.85万亩,2019年补助2.86万亩,2020年补助2.86万亩。
  5.优质青稞产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安远、抓喜秀龙、打柴沟、哈溪、朵什、西大滩等乡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大力推广种植昆仑14号、北青6号、藏青25等新品种,到2020年,贫困户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2.26万亩,良种化程度达到98%。积极开展青稞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引进、培育一批青稞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全县青稞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专栏5  青稞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青稞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对种植青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生产资料补助,亩均补助200元,到2020年累计建立青稞生产示范基地6.33万亩,其中:2018年2.03万亩,2019年2.048万亩,2020年2.26万亩。
  6.优质油菜产业。以发展双低杂交油菜,打造天然无公害绿色菜籽油为目标,在金强川、哈溪、莫科等河谷川灌区和在环毛毛山、祁连山等脑山二阴地区和浅山半干旱山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新品种新技术,全面增强全县油菜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和商标注册,带动、引导农户发展油菜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县贫困户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9万亩。
  专栏6  优质油菜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对种植双底油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生产性补助,亩均补助100元,到2020年累计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3.1万亩,其中:2018年0.95万亩,2019年1.06万亩,2020年1.09万亩。
  7.食用菌产业。按照“稳定发展规模,抓好示范带动,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广新型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之路。以企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南阳山片移民群众开展食用菌栽培,积极培育食用菌富民产业。
  专栏7  食用菌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南阳山片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项目。
  1.德吉新村由畜棚转产食用菌棚100座,每座预算改造费用2.2552万元,总计226万元;
  2.对德吉新村150座食用菌棚分三年给予每棚补助1.136万元/年,每年补助170.4万元,总计补助511万元;
  3.给予鞍子山村198座食用菌棚分三年给予每棚补助1.136万元/年,每年补助224.928万元,总计补助675万元;
  4.对5、7号移民点计划建设的450座食用菌棚按照建成先后顺序每棚补助2.272万元/年,其中:2018年补助补助377万元,2019年补助803万元,2020年832万元。
  (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8.白牦牛产业。以松山、毛藏、抓喜秀龙、打柴沟、西大滩、安远等牧区和牧业比重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积极发展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特色牦牛产业,建立白牦牛育肥基地。通过改扩建白牦牛育种实验场,健全白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切实保护白牦牛种质资源。
  专栏8:白牦牛产业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体系建设项目。改扩建白牦牛育种实验场1处,白牦牛育肥示范点12处,购置育种及诊疗设备24台(套),健全白牦牛良种繁育体系。
  9.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大草食畜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完善饲草料生产体系和牛羊良种繁育体系,通过引进牛羊新品种,带动贫困户发展舍饲牛羊养殖。
  专栏9: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完成45个草食畜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标准化改造,建设完善饲草料生产和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引进良种牛羊,带动贫困户260户。
  (三)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10.农业保险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将中药材、高原绿色有机蔬菜、日光温室列入保费补贴计划,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长。
  专栏10  农业保险补贴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保险补贴项目。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计划,累计补贴保费面积5.77万亩,其中2018年1.74万亩,2019年1.84万亩,2020年2.19万亩,每亩补贴160元;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高原绿色有机蔬菜列入保费补贴计划,累计补贴保费面积8.57万亩,其中2018年2.85万亩,2019年2.86万亩,2020年2.86万亩,每亩补贴保费240元;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日光温室列入保险保费补贴范围,累计补贴保费座数2749座,其中2018年898座,2019年913座,2020年938座,每座补贴保费240元。
  (四)提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
  11.扶持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扶强、扶优、扶大”原则,大力扶持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培育一批设施完善、管理到位、收入可观、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
  专栏11  合作社扶持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业合作社扶持项目。根据天祝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前景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带动力较强的86个合作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进行扶持,其中:2018年30个;2019年36个;2020年20个。每个扶持资金40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2.中药材生产加工。把中药材加工业作为培育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要抓手,提高药材附加值,并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县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8个并投入生产。
  专栏12  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厂建设项目。在天祝县华藏寺镇、打柴沟镇、天堂镇、炭山岭镇、赛什斯镇、安远镇、哈溪镇、朵什镇等中药材种植集中乡镇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8个,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加工车间、清洗车间、烘干车间、包装车间、原料仓库等设施。
  (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13.村级集体经济。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手段,带动群众致富为目标,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完善村级三资管理制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县86个贫困村实现村有集体经济并逐年增长,建立起完善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村级组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专栏1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及工程
  天祝藏族自治县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在全县86个贫困村每村投资5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合办村级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措施,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有效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
  (七)推进农田基础建设
  14.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加强水利配套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加大对全县贫困村土地整理项目的倾斜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使基本农田的质量不断提高,为产业扶贫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专栏14  土地整理重点任务及工程
  土地整理项亩。在华藏寺镇野雉沟村、红大村,打柴沟镇深沟村、石灰沟村、大庄村、庙儿沟村,大红沟乡等乡镇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1.3万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和田间道路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政府副县长任主任,农牧局局长任副主任,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畜牧兽医局、科技局、商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产业扶贫实施办公室,共同推动产业实施方案的实施,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方案的实施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各部门,各乡镇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意识、精准意识,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产业扶贫上,做到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决策部署、脱贫致富效果充分体现精准扶贫要求。各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制定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细化到村、到户。同时,各部门、各乡镇要紧密合作,狠抓任务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靠实工作责任。产业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县级规划引导、部门协调推进、乡镇为责任主体”的推进原则,将方案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作为硬指标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纳入相关部门、各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规划,分别负责职责范围内产业扶贫方案实施的行业指导、资金落实、标准制定、运行监测、实施质量等工作,县农牧局、畜牧兽医局、科技局负责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工作方案制定并指导实施。县发改、财政、扶贫办要按照职能分工分别做好项目资金争取、整合、使用、监管等工作。各乡镇按照本方案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全面抓好实施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各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在富民产业培育工作中要发挥好“谋划、指导、监督”作用。
  (三)加强督查考核。县产业扶贫工作实施办公室对各部门、各乡镇产业扶贫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各成员单位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考核、监督、检查、验收。对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好的进行通报,并与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挂钩。扶贫、发改、财政、检查、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产业扶贫相关资金的监督检查。各贫困村驻村工作对要积极参与、配合乡镇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和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