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18-00931 文种: 通知
发布机构: 天祝县教育局 文号: 天教发〔2018〕114号
发布日期: 2018-06-08 成文日期: 2018-06-01
信息名称: 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

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

 

县直各学校,各乡镇教育辅导站: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开展系列德育教育活动

(一)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一是加强学校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学校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二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三是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四是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树先的首要标准。

(二)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小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小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发挥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师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大力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之中使之常态化,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中小学校在学校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组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心理帮助的学生,积极化解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监控并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服刑吸毒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有措施、有记录、有档案,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重视收集、整理教师育人的典型案例。

(七)切实加强青少年法治、禁毒教育。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通过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禁毒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达到强化青少年法治、禁毒教育目的。

(八积极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开展孝德文化教育,组织开展“学孝、知孝、劝孝、行孝”活动,教育学生积极为父母和师长分担责任,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父母和师长。

二、拓宽渠道,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功能

(一)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1.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2.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开发利用好地方和校本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提倡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3.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1.积极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2.积极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3.积极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等。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规划好紧急疏散通道,并开展演练活动。

4.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少先队)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四)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各种媒介,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艺术、科普、国防、环境保护、安全、禁毒、健康和关爱特殊群体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加强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提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组织研学旅行。提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尝试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4.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五)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育人功能。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1.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2.明确岗位主体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3.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强化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鼓励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4.关注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孤儿、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移民搬迁、服刑吸毒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建立台账档案,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实行关爱和帮扶工程,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健康发展。

(六)充分发挥多方协同的育人功能。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网络体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育人氛围。

1.着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家庭教育微信群、家庭教育网络平台,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网上联系和教师家访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以及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2.主动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有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与综治、公安、文化等部门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警(派出所)校(中小学)会商制度,开展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完善学校门前交通设施,努力缓解高峰期学校门前车辆拥堵现象。重点整治违规经营的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及时清查校园周边流动和无证摊点,营造有利于学校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各站校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站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站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站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二)加强条件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各站校要把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各站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督导检查,完善考评机制。教育督导室和各站校督学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五)加强科学研究,增强工作实效。县教研中心、各站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六)规范档案管理,做好上传下达。要健全德育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工作资料,分类归档,规范装祯。同时,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及时上报德育有关工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