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东风让华锐高原展翅腾飞,脱贫攻坚方针使各族群众欢欣鼓舞。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和“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生态移民拔穷根 产业培育显成效
“以前,一年四季土里刨,解决温饱都很难。现在,住着新房,靠着蔬菜种植,一年收入好几万元。”这是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天祝县金强河两岸农牧民共同的心声。
初夏之际,马牙雪山银骨铮铮,金强河水清澈见底。在南阳山片及各个生态移民点,白墙灰瓦的新居或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宛若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卷。各乡镇藜麦、高原绿色蔬菜、中药材等作物长势喜人,白牦牛、岔口驿走马、马鹿等现代特色养殖业蓬勃发展,各项富民产业蒸蒸日上。
近年来,天祝县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高深山区、林区林缘区、生态脆弱区农牧民群众分批搬迁安置到发展基础好、交通便利、适宜生活的川区和集镇,先后投入资金21.32亿元,建成南阳山片德吉新村、松山镇鞍子山村等移民安置点76个,搬迁安置15708户64552人,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难、发展难、致富难问题。
该县全力打造核心种植示范区,建成绿色有机蔬菜基地10万亩,推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全县主要牲畜年饲养量161.33万头(只),年出栏63.4万头(只)。引进推广藜麦、食用菌等新品种,种植中药材2.95万亩、设施果蔬菌2.7万亩、饲养白牦牛7.38万头,年产食用菌7000吨;藜麦种植规模达3万亩。培育龙头企业24家,组建专业合作社976家,46%的贫困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色产业。
夯实基础补短板 改善民生促发展
“以前,吃窖水、走土路、娃娃上学要走几公里。现在,自来水、沥青路、学校就在家门口。”提起生产生活条件的变迁,从高深山区搬迁到南阳山片的刘丁汉深有体会。
伫立县城东子屲,作为天祝“都江堰”的南阳山供水工程的渠首及一级泵站蔚为壮观,在三级泵站联动下,金强河水源源不断注入曾经干涸的南阳山片,成为当地生态移民群众的生命之源。随着天景公路、石门河调蓄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投入运行,该县移民群众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近年来,天祝县积极对接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以贫困乡镇、村为重点,着力补齐脱贫短板。目前,累计建成通村道路1041公里,解决了5.63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738户,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建成“千村美丽”省级示范村7个、市县级美丽乡村23个、“万村整洁”村114个,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该县稳步推进教育扶贫,认真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有需求的贫困村小学、幼儿园全部达标建设,全面落实学前到高中阶段吃、住和学习费用,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9.93年。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全覆盖,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3000元以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9.1%,贫困村乡村舞台全覆盖。
完善机制强推进 综合治理保长安
“我会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岗位,在脱贫攻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打柴沟镇石灰沟村“扶贫专岗”选聘人员刘玉玲对今后的工作满怀信心。
近日,天祝县选聘150名“扶贫专岗”工作人员正式上岗,奔赴全县各个贫困村,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这是该县持续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县持续开展深度贫困乡镇村百村万户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与贫困户面对面分析致贫原因,确定脱贫措施,完成了3601户贫困户、405户已脱贫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制定,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同时,该县全面落实“十户联防”工作机制,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保持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大工程”,扎实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八进”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截至2017年底,累计脱贫1.1万户4.37万人,剩余贫困人口1.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8%下降到7.67%;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932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5805元。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有为,持续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争当全省藏区发展排头兵,处处呈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壮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