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整齐排列的复式农家小院,暖气、自来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今年67岁的惠玉珠老人每每提到他住的新房就高兴不已。
5月21日,天祝县下了一场雪。银装素裹下的天祝在这个季节显得尤为别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记者来到这里,对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进行了采访。
惠玉珠老人现在的家位于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这里是天祝县南阳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移民安置点。他们一家以前生活在距此十多公里的中大沟,吃的是窖水,走的是山路,孩子上学和家人出行极为不便。
2014年德吉新村建成后,惠玉珠老人一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第一批搬进了新房。现在他们一家六口,儿子媳妇外面打工、俩孙子安心上学,有七亩五分地种着藜麦,生活安然舒心。
据了解,2014年3月,天祝县投资1.98亿元开工建设了德吉新村,为东坪、哈溪、朵什等8个乡镇、51个村的移民群众盖起了一座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社区现已搬迁入住894户3907人。
天祝县委书记张发基介绍说,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工作力度,积极探索藏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解决藏区贫困山区群众脱贫发展问题,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依靠国家、省市的支持和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天祝县先后建成华藏寺镇红大口、黄草川、松山滩德吉新村、祥瑞新村,以及杂木河水管处农场、金滩农场等76个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累计搬迁移民15708户64552人。
今年47岁的陈进武即是2015年从赛什斯乡搬来的农户。他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赛什斯乡的土坯房里,靠种青稞、土豆为生。现在不但住上了新房,县里还举办培训班,给他们教技术,让他们无成本养羊。“这样的日子,以前想也不敢想”。
而这些让农户想也不敢想的问题,都让天祝县委、县政府一一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如何实现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的目标?县委书记张发基细心的总结了五个“怎么办”。
首先,要解决用水怎么来的问题。对此,当地投资4.17亿元,启动实施了小康供水工程。每年从金强河向南阳山片区引水3080万立方米。其次是解决资金怎么筹的问题。县上为每户移民群众给予8.9万元住房补助,动员移民群众争取5—20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双联双业贷款,剩余部分由群众自筹,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
水和资金都有了,农户收入怎么增加?天祝县从实际出发,为每户移民群众建设了200 平方米的养殖暖棚,并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一部分用于养殖,一部分用于种植。并将新整理的耕地按人均分配承包到户,用于藜麦、优质牧草的种植。
第四个怎么办就是配套设施问题。当地各部门全面落实“1+17+3”精准扶贫方案,在移民点先后建成小学、幼儿园、村级办公场所、卫生室、文化广场及商业门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电、路及金融、通讯等辅助设施,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新搬迁的群众如何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家庭?这就需要解决第五个怎么办——群众怎么管的问题。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各个移民点均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实施“民情流水线”工程,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积极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移民安置点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就这样,解决了五个“怎么办”问题,天祝县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作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张发基表示:“今年,天祝县将力争再搬迁206户884人,保障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发展、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