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通讯社讯(首席记者 陈卫东)位于甘肃省西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中61%的面积属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按照国家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全县整体为限制开发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加上县境内山大沟深,农牧民居住分散,造成该县脱贫困难。为解决高寒地区耕地稀缺的困境,移民搬迁便成为该县全力推进的扶贫工程。
来自朵什乡的移民妇女韦霞慧在松山镇德吉新村自家新修的瓦房里,面对记者她总是笑,眼神中充满了希望。“以前在山里,一年四季忙到头,遇上天时好种的庄稼勉强才够一家人吃,谈不上赚钱。”她说,移民到松山后除种两个蔬菜大棚外,她还和丈夫在本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打工,就象城里人上下班一样,一年下来,夫妻俩净收入就达到八万元,这一切在原来的深山沟里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移民搬迁让像韦霞慧这样的山区群众也真正过起了城市生活。而3年前,她还生活在天祝县朵什乡的以个穷山沟里,山体雄伟高大,沟谷切割深长,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走路大半天。
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加上与外界缺乏交流,村民生活长期贫困,搬迁前,韦霞慧所在村村民人均收入刚刚超过2000元。
在当地干部的反复动员下,韦霞慧一家只掏了八万元钱,便搬进了价值达拾伍万元的德吉新村移民点,政府补贴七万元。
“现在生活都习惯了。”吴先芝一边招呼着记者一边说,眼下虽说挣不了大钱,但基本生活保障没问题。
据天祝县移民办主任刘子云介绍,山大沟深的天祝,早在2014年4月便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依托小城镇和产业园区、计划用5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整体实施移民搬迁。2014年到2015年在南阳山片累计建成红山根、德吉新村、祥瑞新村、石塘、鞍子山、大圈湾、
中庄等8个安置点,建成住宅2139套,搬迁移民8579人。2016年规划建设5号、7号、阳山、野雉沟等4个安置点,规划移民10010人。截至目前,所有住宅全部完成主体建设,计划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
“想摆脱贫困,必须搬出来,另找出路。但搬出去如何让农牧民放心入住,并且生活下去,则是当地干部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据德吉新村的保村干部金宏鑫主任介绍, 在德吉新村,目前所有搬迁农民户均1亩半水浇地,户均一座棚,让农牧民有地可种,口粮自足,温棚作为农牧民产业,可养殖可种植,农牧民不会种不会养,党员干部先试种试养,后手把手教农牧民。眼下,在德吉新村,食用菌香菇和养殖棚已全部投入使用,家家有棚种,户户有产业,农牧民的生活比搬迁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针对部分搬迁群众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年龄偏大难以就业的问题,移民安置办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加快农牧民的脱贫步伐。
与此同时,各个移民点还坚持产业先行,针对不同区域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该县确定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为每个搬迁户建成200平米的养殖暖棚,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7300多座。同时,加强对移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三洋盛、汇鑫等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就近务工或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鼓励群众发展运输、建筑、餐饮、商贸等产业,提高移民群众生产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