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藏语意为礼巾,是藏、蒙等民族礼仪往来时常用的丝织礼品,而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
书载哈达是从萨迦法王、元朝国师八思巴流传开来的。据说他1260年被封为“大宝法王”后返回萨迦寺时,首开向卫藏地区各大寺院的菩萨、佛像及僧侣官员敬献、赐奉哈达之先例,由此便形成习俗并流传开来。
哈达种类繁多,就颜色分有白、淡蓝、纯蓝、黄色等,也有五彩哈达,其中白色最为常见。藏民族祟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和繁荣的象征,献白色哈达可看作是藏民族崇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白色崇尚由来已久,古时苯教徒举行宗教仪轨时,就有头缠白羊毛的习惯。那时逢年过节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媚和各种器皿上,祝祷喜庆时,人们在衣领上也用糌粑点上一圈白点。只要留意可发现藏区有很多这类印记:高憎大德出门,要在门口用白粉撒出吉祥图案;过节时门窗和木制家具上用白面点白点或划白线;茶壶、盛酒器皿上系白哈达或白羊毛,壶嘴碗口上贴酥油;山口、要道的“玛尼石堆”顶上放白石;插箭祭“拉则”时箭杆上系白羊毛;供神、煨桑时撒雪白的糌粑等等。人们甚至把善恶直接用颜色划分为“黑业”、“白业”,俗话中把冤枉好人叫做给白人扣黑帽,等等。
人们习惯上称藏族居住地为“雪域”,广袤的雪域大地有“十万大山、十万大江”,那些银亮亮的长年不化的雪山,是伴随藏族人漫长一生中最常见的景物,白色便自然地进入藏族人的审美观念中渗入藏民族的灵魂深处。
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就有格萨尔王夺取茶城池后插上白旗以示胜利的记载。《格萨尔王传》故事中以白人、白马、白鹤来代表正义、善良的人物、军队或事情,反之则代表邪恶、残暴和恶魔。
哈达的种类繁多,质地、规格、颜色也不尽相同,一般按敬献对象和各自的经济条件而定。如白色哈达就分为三种:内库哈达、阿喜哈达和素喜哈达。内库哈达是古代宫廷内库中长二丈、宽二尺左右的特制上等品。它分为“吉祥八瑞”、“有寂安乐”、“化日吉祥”和“长寿”哈达四种,内库哈达边沿印有长城图案、中央绢有右旋海螺等八祥吉瑞图,上下两端绣有“二龙戏珠”,左右两边印有象征坚不可摧、永恒常在的佛教万字符。与内库哈达相对应的便是外库哈达,也即素喜哈达。阿喜和素喜又各自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阿喜哈达是用丝绸面料制成的,它质地优良、长六尺、宽尺许。印有吉祥或菱形图案。另外也有人把阿喜哈达的仿制品“阿扎哈达”单独列为一种。除了白色的哈达外,还有淡蓝、纯蓝、黄色及五彩哈达。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或给近亲做彩箭用的、按佛教教义的解释,这种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它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蓝色喻为蓝天,白色为白云,绿色为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哈达做为一种传统的社交礼品,它的使用颇为讲究,根据不同场合、对象有不同的规矩和方式。过去官场使用哈达规矩较为严格,一般都不使用内库哈达,只有噶伦和秘书长们在藏历初二向达赖喇嘛敬献的才是内库哈达,平时接受达赖喇嘛召见时敬献的也都是头等阿喜哈达。各级官员使用哈达都按自己的身份、名号使用不同等级的哈达,很少有越轨乱礼行为。民间个人使用哈达则比较随便,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而定。献哈达时,必须将哈达叠成双楞,整整齐齐把有楞角的一边朝向对方,躬身俯首,双手奉献,以表恭敬和诚意。接受哈达的人也要弯腰低头,双手承接,以表谢意。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九十度,双手捧哈达必须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献放于座前桌上,也可通过代理人转献。同辈之间献哈达,一般略躬身,把哈达呈送到对方手臂上。若给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肩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
哈达的使用场合相当多:拜会尊长、婚丧大事、迎来送往都离不开哈达。节日之际,人们互赠哈达表示共同庆贺佳节,祝愿节日愉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举行婚礼时呈献哈达意味着庆贺新禧,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在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情感和祟高敬意;佛法盛会上,向活佛敬献哈达,表达了对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虔诚之心,同时也祈求万事吉祥如意;在举办葬礼时敬献哈达,则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已故者亲属的安慰等等。在我国各民族水乳交融密无间的今天,哈达更是民族团结、进步和友谊的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