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经幡。它或插于山顶、房顶、门前、江岸湖边、路口,或悬挂于佛塔、嘛石堆、山谷篝口、溪流两岸。它独具文化风彩,古朴、平凡而神异,新奇、神秘而怪谲 。这就是藏民族图腾崇拜中“隆达”,可译为风马、风旗、经幡、经旗、嘛呢旗。
这“隆达”有何含意呢?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还认为“隆达”有下情上达的作用,它可将子民的意愿转达给上苍神灵以求得神灵的护佑。为报达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仪轨。
风马有两种。苯教认为:风马中的五种动物象征人类的五种组成部分,即鹏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体;龙象征繁荣;狮象征命运;马象征灵魂(或吉祥)。这种风马一般用4厘米见方的白纸或五色纸 ,中央拓印一匹骠悍的骏马背负 “喷焰玛民”(象征财运昌隆)。骏马腹下是张牙舞爪的猛虎和气盛血涌的雪狮。这种风马一般由成年男子择吉日良辰登高峰顺风挥撒,让晨风将无数风马带向远空,以祈求各方神灵保佑百姓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据说发明者是贡则赤杰加布,有人考证贡则是孔子,赤杰加布是谥号——智慧大王。刚传入藏区时如汉式,作为给死者的祭品火化,后来不烧了,而是让匹匹骏马乘风飘去,成为一种祝愿命运吉祥如意的精神寄托了。另一种是用五色纱布或白棉布做成,大者宽2尺左右 ,长数米、数十米,小者长2——3尺,宽1尺,都印有藏文“嗡、嘛 、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和龙、大鹏鸟、狮、虎等图案。边沿缝系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布条,象征蓝天、白云、红雷、绿水和黄土地。
五色风马旗早期解释;白色为人之纯洁的心灵,黄色为大地,红色为火焰,蓝色为天空,绿色为江河。后期佛家解释;世间所有事业包括在“息、增、怀、伏”之国,息即温和表红色,伏即凶表黑或蓝、绿。
佛教密宗所讲五色表示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几乎括宇宙。
苯教信奉“天空为神界,中间为赞界,下面为龙界”。苯教经典中描绘的赞往往一身火焰。经神赞、游魂赞与具有人形的火神融合后,就兼有勇武强权的象征,藏王为“神变赞普”,即神变之王。认为神祖和九位创世神居住在天界虚中的须弥山之顶。把五彩(木踏)谓之“天绳”,象征彩虹,或使神灵驾彩虹飞天,顺虹路降下凡间。因此,五彩纪弓箭、五彩经幡、五色毛线、五彩丝带都赋于彩虹的含意。把鹰、鹫、鸦当做神的信使。
佛教把五方佛及五种智慧契合进去,讲究五色主,最显著的是六字真言契合:念唱或书写“奄”字能堵塞死后流转天上界之途,表白色,生智慧;念唱或书写“嘛 ”字,能免轮回于恶鬼所住之阿修罗道,表蓝色、示慈悲……只要经幡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将经文全部向上天诵读一遍,与口诵有同等功效。
现在民间有的经幡干脆只做五彩旗,不印图案和文字,更简便易行了。
“风马”作为一种神灵祭品,从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演变为藏传佛教的一种仪轨,历经几千年,终于形成多元文化形态,成为藏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而经久不衰,可见其丰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漫游藏区,所见、所闻、所感,“三宝”(佛法僧)无处不在,具有神秘灵性的风物无处不在,万物有灵构筑起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传统,使雪域成为人神共有的家园。
人们无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旗,喻示着土地人畜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个,搭完帐蓬后的第一件事出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佑搁;朝对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风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人丝山水泽人们插佳彩幡,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晴与供奉;在莽原野山高悬经幡,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祈祷;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一定插挂风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电和祈祷,祈望五谷丰登。
特别是金沙江上游两岸,风马旗成林、成塔,年年岁岁不断增加,岁岁年年、日日夜夜在风中飘扬,生生不息,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一同无尽的诉说着关于宇宙、善恶、真假、美,以及所有原初的玄妙幻想、追求与渴望……